“主体”这个称呼,是被无限放大的第一人称:世界被一分为二,“我”为中心,其他是背景和对手。因此,一个整体的世界被拆分为自大的主体,这个主体的边界之外为对象。
是稀释身体主体和意识主体的尝试。首先,水作为“材料”都是任主体宰割的“对象”,在这里我选择了一个最憋屈的方法——吹。吹,不是一个触觉行为,也不会给我们带来触觉感知,它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触觉反馈,但是一次次地吹气却给身体带来极大的消耗,相反,碗里的水却被消耗的极少。其次是稀释意识主体,也就是尽可能去掉所有逻辑的东西,无论是逻辑还是肉身在此都无法完成一种对等,无法对齐。
我找人用砖头和水泥砌了一道5米多高、4米多宽的墙,并在表面批好石灰并完全遮住砖头,然后站在一个并不稳的椅子上开始钉钉子,摇摇晃晃,钉子并不能完美的钉进墙里,很多被砸弯,勉强挂在墙上,更多的被崩走,掉落在墙角,别人看到我这么费力的干活,纷纷跑来出主意:“你可以找块木工板批上腻子——”;“为什么不把砖缝的位置用铅笔标注好,这样都能完美的钉在墙上——”;“先用电转打好孔——”;“可以站在一个更稳的脚手架上——”。其实,人们总是把第一人称的我放大,运用智慧、工具不断实现主体对对象的过分干预和改造。
一张摇晃的椅子;
读书时发现标点符号是个好玩的东西,它给我们提供呼吸的机会,诱导我们去呼吸,要不一口气读下去就被憋死。阅读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遇见标点符号——
我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篇十三万的论文,绞尽脑汁。
后来我花了半年时间逐字删除,删除一个字需要四个动作,删完全篇需要五十二万个动作,然后只留下标点符号,别人可以看这着本书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