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 ZHOU LEI

周雷的数字绘画(一)
 

周雷平日慢言漫语,言辞谦逊,初次与他交往的人甚至能感受到他脸上掠过的一丝腼腆与不自在。然而谈及艺术,他很快变得刚毅起来,不高的音量充满张力。他的自信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很多人熟悉他的雕塑,甚至纸本作品,但他的数字绘画除了少数朋友之外了解的人并不多。2019年8月初,周雷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他的第一幅数字绘画,此后陆陆续续发了数月之久,直到最近,他兴致来了仍会发上几幅。

这些数字绘画信手拈来,色彩明亮,用笔自由,充满着灵性,颇有点石成金的味道,令观者怦然心动。周雷追求笔不到而意到,力求气韵生动,这真如东坡作文,行于酣畅,止于意尽。他的不拘泥于成法甚至体现在签名上,因画制宜,不可端倪。这些小画透出一股清气,用笔用色看似肆无忌惮,却笔笔留得住,色色稳得住,不见一丝浮滑。每一幅小画都构筑了一个意境,其中不乏稍纵即逝的神来之作。

周雷善于学习,触类旁通。他的雕塑创作多方汲取养分,有时你很难说得清他到底受了何种影响。这方面,他的数字绘画与他的雕塑创作殊途同归。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简帛文字、金石瓦当、封泥陶片、画像砖石、墓室壁画,以及民间充满烟火味的剪纸与彩塑,欧洲中世纪书籍中的插画,文艺复兴时期残留的壁画,古埃及等其它地域的文明遗迹,野兽派与极少主义,这种种的视觉传统资源在他的这些数字小画中竟然都有所显现,却又毫不刻意。艺术家对传统需要做激活与转化的功夫,融会贯通却了无痕迹,才可“化为己有”。传统之丰沛的确让后来者望洋兴叹,更多的时候,传统却如一个在舞蹈的僵尸,徒留躯壳,内核早已不在。修炼诚然需要“法门”,“法门”不正,已然决定了一位艺术家皓首穷“经”却徒留枉然,通往艺术桃花源之路径岂非难寻?!周雷这种对传统游刃有余的“拿来主义”让观者心生羡慕。

给这些小画归类和排序相当繁琐,却也相当有趣。为了便于观者欣赏,这些数字绘画被粗略分为九类,依次为:拟古、形式、工作室、日常、人物、动物、植物花卉、蔬果与风景。由于作品数目过大,这些小画将分为两期刊出,本期挑选了拟古、形式与工作室等三个主题,以餮观者。拟古篇收集了周雷对多种传统艺术的“借题发挥”;形式篇则为周雷对形式语言的探究;工作室篇则是周雷对平日雕塑创作母题的生发与延展。

周雷为这些小画写了一篇短文《关于我的这些小画》,以作为观画的导览。没过几日,他又发来另一篇《随便画画》,并告诉我替换原来的那一篇。第二篇显然比第一篇谈得更为深入,尤显作者思考的力度,他所谈的问题其实是每一位视觉艺术家所必须直面的问题。我想他击中了很多艺术家的软肋,必会引发更多的思考。今天早上,当这期推送即将发出之际,周雷又发来第二篇文字的修订稿,这足见他对这些小画的重视。由此,这两篇短文在这里一并刊出。

LOOUCKY  2020.1.5 

周雷的数字绘画(二)
 

这是周雷数字绘画的第二辑。上辑刊出了拟古、形式以及工作室等三篇;本辑包括日常、人物、动物、植物花卉、蔬果与风景等六篇。这六篇作品数量很大,远超一辑推送的容量,故只得忍痛割“画”,作了很大幅度的删减。这些删减的作品只待日后周雷的数字绘画作品结集出版时再来欣赏了。在上辑发布后,周雷这几日陆续发来的一些画作则不再分类,另列一篇,称之为补遗篇。

本辑有周雷新写的一些艺术札记,数量颇丰。这些随感而发的一段段“互不相关”的文字穿插在这些可爱的小画之间,如雪泥鸿爪,请观者一一分思。值得一提的是,在周雷的这些漫谈中,有不少与艺术学院相关。周雷早年浸淫于东西方艺术学院,深谙学院训练的“症结”所在。学院是一把双刃剑,在你接受系统训练的同时,也可很轻松地“伤及自己”,年纪轻轻却老气横秋的从艺者司空见惯。我们理解周雷的爱之切,责之苛。对艺术的见解因人而异,他所持的艺术言论观者自会明察。但如果周雷直抒胸臆的见解打动并引起你的思考,这已足够。

历史上不乏伟大的艺术家长期呆在学院,也不乏平庸的艺术家一生身处“江湖”,反之亦然。亓田元平台既不对身在“江湖”的艺术家有偏爱,亦不对身在“学院”的艺术家有成见。尽一份绵薄之力以求艺术生态增一份活力,分享艺术家思考的见证与心灵深层的愉悦,是我们这个小小平台的初衷之一。在这里,我们欢迎从艺者彼此坦诚交流,保持对艺术思考的某种张力与锐力。这正如周雷所言,希望同道中人都有“一顆谋求提升高尚品味的心”,在大視野之下“拥有一双看的见茫茫艺海之夜里航标灯的眼睛。”别不赘言,诸君慢慢欣赏。

LOOUCKY  20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