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 ZHOU LEI

关于我的这些小画

 

我本是不擅长于使用电子设备的人,更不敢想像有天自己也可以用手机或iPad上的软件来涂抹丹青。如今的科技发展迅猛,各种绘画App软件已经做到非常简单易用,这才让我有了尝试的可能,事实是,这事并非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难。另外,我的画更多的是即兴的,但凡能激发我灵感的事物都会被我以不拘一格的方式自由表达。我并不追求过多复杂的技巧,软件设计中的大多数花样都不是我需要的。

我用手机上的软件来作画主要是觉得它太方便,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满足了我长期以来对版画的热爱,软件的色彩叠加和不同程度的透明度设计都让我可以轻易实现套色木刻和丝网印刷版画的效果。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它就像是个电子速写本,仅用一个手指头即可以完成绘画,十分便捷,时时记录我的感受,有时是写生,有时是想象和默写,这大大拓展了我的想象力空间。总之,它是非常轻松愉快和自由的工具,当然它并不能代替我们对真正纸笔的感触,却也正因为如此,它对我而言才是一种很不一样的新体验。        

—— 周雷  2019.12.24
随便画画

 

我偏爱小尺寸的作品是因为我认为那通常是人们最能把控和得心应手的范围。几乎所有大尺寸作品都不比小尺寸的作品艺术性更高,因为最初的鲜活与灵巧都难以在大稿上出现。所以,我特别注重的是灵感的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往往是你神来之笔的根本所在。对灵感的捕捉被有如急就章一般的记录下来,而当小稿被放大之后那也只不过是你的二次创作罢了,不再会是同一件作品。

我强调小作品也不是要完全否定大作品的好,许多大尺寸作品由于尺寸的放大而具有明显的震撼力,但许多大作品把握不当反而有种为了大而大的感觉,大制作上要体现出小作品上的灵性并非易事。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如同电子速写本,携带方便,操作也简单,这正符合我的需求。我的这些小电子绘画多是即兴之作,大多是随便画画不拘形式的自由发挥,其本身就是对形式语言的一种尝试探索和体验。中国传统绘画讲求笔墨,而西洋现代绘画同样也追求笔墨趣味,只不过所用材料工具不同,却有许多异曲同功之妙。形式即内容,这样说或许会引起业界的论争。那又怎样,针对不同的事物有所偏激之词常常也是为了避免那种滴水不漏的乏味理论。事实证明,相同的东西用不同的笔墨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趣味感觉,从而使其原来的形式在内容上发生异化。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器材工具操作变得简单易用,这对人的要求也相应改变了。个人掌控大局的眼光与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过往所受的写实训练并非都是万能的,单一的技术性训练必然束缚审美与想象力的提高与发挥。我认为我们今天一昧的强调写实绘画基本功在艺术创作上的重要性是导致我们难以判断除了技术性之外的那些最重要的东西。长期以来,专业人士也都和外行一样对画的逼真精细如照片、用笔帅气的作品赞赏有加,此一单一现象早已成为常态。如何改变此状况呢?我觉的这首先需要的是胆量和勇气。我们常讲艺术的精进是从"有法到无法”,那么这个"无法"讲的就是自由发挥了。我之所以说我这都是随便画画的,也不过是想着要借"机"放纵一下自己,开拓一下自己的想象力空间罢了。那就索性让自由多飞一会吧!

—— 周雷  初稿 2019.12.31,定稿 2020.1.5

临画札记·I

 

霍克尼的绘画游走在传统与现代及当代实验之间,并将之融于一体。他自由开放的思维和我行我素的坚持,即便至晚年仍然保持着鲜活的创造力,成为当今国际艺坛的一枝独秀。

他的画画的真切,语言丰富,体察入微,变化多端却雅俗共赏,总能让人看的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他和梵高一样似乎拥有一副特别的眼镜,透过它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那是个超越了现实的世界,同时也是个充满了想象力的世界,与现实所见往往又保持有很大的距离。从传统的写实手法到充满想像的夸张变形,他是一位收放自如的绘画高手。

我之前陆续有临摹过霍克尼的作品,从中受益匪浅。此次不同于以往的依样画葫芦,而是借着iPad之便利做些借题发挥。形式语言充满了魅力,它的丰富多彩使单一的内容不断派生出别样的活力。临习往往就是实验的开始,其意义当然也是开放性的,并使之能拓展出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你得有意的与原作拉开或保持距离。这些作品中虽然颇有“戏临”的成份和面貌,但是绝非态度不“认真”。

古今中外的艺术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在交通不发达的过去,文化艺术的交流完全是由时间的漫漫长路完成的,但同一时代不谋而合之处却是明显存在的事实,这似乎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像三星堆这样的造型就很神奇,也很遥远,但我相信它和世界的某个地方却是有所呼应的。总之,艺术是个人为的东西,而人的出手必然有人的属性和特征,更有其时代和历史的渊源。这也让世间的交流与汇整成为可能。

艺术的胆量与勇气最难能可贵。我们总是被成功者的艺术语言所迷惑和左右。诚然,造型艺术本身就是视觉的,这让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由于造型语言的不同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和视觉冲击力。传统的艺术语言相对单一,由于单一,使其可比性与参照性凸显,有所标准;而现代艺术则以寻求独特视觉语言为要务,无可比性,呈拓展势与多样性,意在创建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营造语境,使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发声,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见解。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见识已不是问题。倒是当这些应接不暇的东西扑面而来时,作为受众的我们反而成了被检测的对象,或者说你面对的是一面面镜子,通过他们你不断地审视自己并努力给出答卷。这意味着如何选择和应用资料的问题,确切的说是如何处理和集成资源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想象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使我们把远古与现代连接起来。我想这正是我一直在思索和进行的工作。

临画札记 · II

 

临摹很重要,临出花样来更重要。换句话说,画什么不重要,而在于你怎么画。我们的美术教育长期认为写实基本功是唯一重要的看家本领。忽略和看不上那些貌似少有写实基本功的作品,总是以写实力的含量来审定作品的好坏,造成了在审美上的单一和兴趣狭窄上的问题。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导方式的确能训练出一批能画的人,但他们却未必一定会拥有一双好的眼光。

霍克尼的艺术按通俗的说法是:既能写实又能变形。意思是既有扎实的写实功又有变化多端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趣味。所以,囯人全盘接受和喜欢他的那些人物素描和速写类的作品是毫无疑问的,困为有亲近感,能对应接轨。而相对于他那些五花八门的画至今也未必都能接受的了。其中一些画报考美院估计都是问题,当然,这类情况也绝不止他一个。好在情况近些年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确切的说是观念在变。年轻人总是不自觉地与时尚为伍,上了岁数的也未必就是铁板一块。不过,许多人脑子里的精品意识还是太重,觉得玩花样总不是个正经事。也有想放纵一下自己的,尝试后发现那并非易事,更非自己所长,终未能越过自己这关便偃旗息鼓了,到底是心思不在这方面久了,因无积累而作罢。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人都是在为画好一幅画而努力着,并共同遵循一些既定的法则。而不是为了创造出一幅超越客观表像之外的图画,更没有一种孩童般的天马行空式的涂抹。尚若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性的话,那么我们缺少的正是对想象力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