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铨 | LIANG QUAN
西湖,堪称中国文化最为殷熟的一个标浮。这是一道太过特殊的景观,在这里,自然与人文竟可如此完美的融合。梁铨与西湖的源远颇深:他早年求学于湖畔,游学归来任教于湖畔。梁铨两度行走在西湖边,又两度出离(上海—杭州—旧金山—杭州—深圳)。
梁铨 | 我在西湖边的时候
初 西 湖
“当你向往光,就会找到、抓住这些光”。每当在人生抉择的当口,梁铨总会默默自问:“我画画究竟是为了什么?”清晰、笃定的声音,来自他初次行走在西湖边的时候,未曾改变。他一直遵循着心中这道光,从西湖边直至今日。
西湖,挥之不去的影子。如今,距梁铨第一次在西湖边的时候,已逾半个世纪;再度离开西湖的日子也已近三十载。2009年始,梁铨以西湖为母题创作了一组作品,时间跨度再历十个春秋。在遥远的南方,西湖一直在。这里呈现的一切与西湖相连,真切的见证。
生命的轨迹竟是连续的偶然。一则小广告(“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招生”的报纸广告)改变了梁铨的生命轨迹,这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他初次来到西湖边,是1964年的秋天。离开“时尚”的上海,来到“乡下”的杭州,在这里,梁铨开始了独立的生活:食堂里的半块霉豆腐,画不成的大卫,不知道的“世界观”,看不懂的潘天寿…… 想家的时候,他就与同学一起去看火车,相比九块五的伙食费,六块钱的车费让他望车兴叹。特殊的年代,命运只给了他两年的附中生活,却已弥足可贵。
返 西 湖
1980年代初,梁铨揣着几十块美金远涉太平洋。游学归来,他再度回到西子湖畔,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美国的思考积淀开始落实在纸面:青铜器拓片、画像砖石、魏晋碑帖…..在斑驳的金石与古老的形式间,他的绘画“一点点地脱离,慢慢地开始抽象起来。”自此,他的抽象绘画创作有了第一块基石,他“觉得自己突然顿悟了,释然了。”
湖边十五年的执教生涯中,梁铨曾与二十六位学员一起跟随赵无极学习。赵氏的一番告诫让梁铨深受触动:作品完成后,不要急着拿去展览,要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拿出工作室。日后,这竟成了梁铨对待自己作品的一个不可破的底线,随年龄的增长愈苛:他总是给新作留足淬火的时间,并不断毁掉被自己宣判“死刑”的作品,这使得他的创作数量低之又低,他真觉得“这个世界原本不需要这么多画。”
远 西 湖
1995年,梁铨离开熟悉的西湖,定居南国。2009年,梁铨开始尝试以西湖为母题的创作,这已是他再次离开西湖的第十四个年头。如今,以西湖为题材的创作不觉亦已逾十载。西子湖畔多有他的亲人、故交、新朋,太太昔日的家就毗邻湖畔。如今,梁铨偶然会出现在西湖边。不过,他总是悄悄地来,静静地走,连老友、老同事也少惊扰。
忆 西 湖
这位“边缘化”智者的从艺历程几经曲折,西湖边的探求佩若蕙兰。“我画画究竟是为了什么?”一个清晰、笃定的声音,来自他初次行走在西湖边的时候,依然在:“画得好,参加展览,让大家喜欢,这是我学美术的初心。”初心如此美好,却也如此脆弱,梁先生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现在,他早已从心所欲,却不逾“初心”。
—— 王乐其